“住了大半輩子的土坯房,如今住上新樓房,這日子是越過越有滋味呀!”老礦工李花店大爺這幾天就是個樂!作為煤礦退休職工,李大爺一家6口人在面積僅有40平方米的土坯房裡一住就是30多年。告別棚戶區,住進新樓房,現在一家人正籌劃選個好日子搬新家呢!
  在煤城雙鴨山南市新城裡,像李大爺這樣的3萬多棚戶區蝸居者陸續拿到了新樓的鑰匙,歌聲、笑聲、鞭炮聲不絕膠原蛋白於耳,隨處可見的是一張張笑臉。
  歷京站美食史之痛 百姓生活難
  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緣煤而生、因煤而立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有大量棚戶區。棚改前,全市共有6.6萬戶、19萬人居住在14片集中連片的棚戶區里。該市尖山區南市棚戶區,當年曾是東北三省連片面積吳哥窟最大、拆遷難度最大、居住情況最為複雜的“老大難”社區。
  “那時候,全雙鴨山市的雨鞋都賣給了南市。”78歲的關鍵字劉大媽說。當年的棚戶區,居民有四難: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如廁難。處處是失修的房子,狹窄的巷子,積水的道路,人們外出辦事不得不穿一雙鞋,備一雙鞋。劉大媽還說,不只是雨靴要常備,雨傘也要常備。那時平均300口人才有一個公共廁所,上廁所總是要排隊,所以你得帶著傘,防太陽,防下雨。
  改建棚戶區,建設新樓房,是一代代城市主政者不變的追求,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棚戶區數十年來始終改不動,改不了,由此也成了雙鴨山人揮之不去的“歷史之痛”。
  惠民舉措 溫暖百姓心
  2009年8月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視察雙鴨山時對棚戶區改造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也分別予以指示,希望雙鴨山“發展為先,民生為重,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改變百姓的居住條件,讓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雙鴨山市委書記李顯剛的話擲地有聲:“棚戶區改造是雙鴨山史無前例的、最大規模的惠民工程,它關係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此,我們要把棚戶區群眾最困難、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居住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辦好辦實,真正讓普通百姓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迎挑戰,戰困難,抓工期,搶進度。大拆遷改造工程啟動的當年,雙鴨山就完成了鐵西、河西、寶山文南、四方臺北苑等地的拆遷,四區共拆遷10個棚戶區16965戶。
  此後的兩三年裡,隨處可見塔弔林立,隨處可聽機械轟鳴聲,一座座低矮潮濕的棚戶區被一棟棟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取而代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相當於一座中等縣城規模的南市棚戶區在規定時間里全部拆遷完畢,由於各種政策公開透明,沒有發生一起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
  喜遷新居 百姓俱歡顏
  撫摸著新房裡的白牆、瓷磚,回遷居民陳祥感慨萬千。他是四方台區四井社區的居民,拆遷前他一家5口人住在一處不足50平方米的低矮、潮濕的平房裡,在這次棚改中,他享受到了60平方米的回遷安置房,嶄新的樓房衛生條件好、水電供應好,而且還有地熱。
  雙鴨山的棚戶區改造不是簡單地拆房蓋房,把居民“裝”進樓房裡,而是道路、廣場、綠地、醫院、學校配套設計,配套施工。在南市新城,記者看到200餘棟建築錯落有致地分佈著,中心廣場、大型商場、飲食娛樂中心、醫療衛生和金融網點等公共設施相繼投入使用,或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量的增加,質的變遷,使世代蝸居於此的棚戶區居民,品嘗到了幸福的甘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工建設住宅392.5萬平方米,配套公建41萬平方米,竣工住宅178萬平方米,配套公建12萬平方米,共安置居民2.8萬戶。拆舊屋,建新區,不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居住環境,而且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讓棚戶區居民盡享改造工程帶來的福祉。“德政造福煤城萬家,棚改惠及平民百姓。”——一位回遷戶自撰的這副對聯,真切表達了棚戶區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本報記者 孫明泉 朱偉華)
     (原標題:從蝸居到安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n75snsaq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